转:各界精英齐聚2025年粤港澳量子科技论坛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新快报讯 9月20日-21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七大平行论坛之一 ——“2025年粤港澳量子科技论坛”在广东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30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物理学会承办。为期两天的论坛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精英,共同探讨量子科技发展的新路径,分享量子前沿最新成果,凝聚共识,为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量子科技创新生态贡献智慧。
政产学研用专家云集
量子科技浪潮正加速重塑世界,推动前沿科学与产业变革,但随之而来的技术挑战与应用难题也日益凸显。论坛围绕这一至关重要的议题,设置了1个主论坛、7个专题研讨会,共计85场学术报告,聚焦原子、分子、光学和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物理交叉学科和应用物理,生物物理和软物质,物理教学,散射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等前沿方向,深入剖析量子科技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产业化瓶颈,为粤港澳及全国量子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作“凝聚态氢及全量子效应”主题报告。他讲到,全量子效应是指基于原子核与电子自由度的全量子理论所预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报告侧重介绍从薛定谔方程出发,在研究凝聚态物理问题时,经常使用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但在实际处理中被不断弱化的核量子效应,以及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没有考虑的非绝热效应,需要新的突破。最后以凝聚态氢为例子,介绍全量子效应引起的各种物理现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以“非常规高温超导”为题作主题报告,就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的思考、铜基/铁基超导机理研究、镍基氧化物薄膜超导三部分展开介绍,通过各类示例与图文展示,剖析非常规高温超导研究中面临的多样化科学问题,分享其潜在机理探索与关键技术突破的最新进展,包括他们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薄膜的高温超导电性,并提出推动非常规高温超导研究与应用发展的具体思路与方向,鼓励勇于创新。
提出直接空气捕集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在“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高分辨率观测展望”主旨演讲中讲到,自从银河系中心致密射电源人马座A*于1974年被首次探测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揭开这一距离人们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者的真面目成为全球天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院长王彪以“预报材料结构强度和变形的热力学理论”为主题,分享了通过建立热力学强度理论可以成功预报工程材料样本的强度的最新研究成果。
岭南大学(香港)跨学科研究学院院长陈曦讲到,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下,科研团队提出一种颠覆性的直接空气捕集方法,利用纳米孔隙中的水分驱动“湿度调控”反应,并结合人工智能材料设计,实现低成本高效“负排放”。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柴扬华以“基于半金属的二维电子器件”为题做分享,讲到过去几十年,二维电子器件发展迅速,但p型半导体低电阻接触仍是难题。研究团队利用超薄半金属界面层降低肖特基势垒,在p型晶体管中显著降低接触电阻。
澳门大学教授孙汉东作“胶体半导体拓扑激光器”的报告,展示了结合先进纳米结构与组装技术取得的进展,该方向有望推动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光通信与片上光子集成应用。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科记协
责编:李应华
校对:王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