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登陆入口
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到中山大学、本实验室调研
4月11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江峰到中山大学调研学校“双一流”建设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吴刚,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学校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杜江峰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山大学校史馆、生命科学学院、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参观中山大学校史馆 在生命科学学院,杜江峰听取了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专题汇报,对学科以合成生物学为牵引、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给予肯定。他深入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水产疫病防控技术等最新进展,并与科研人员展开交流。在物理学院,杜江峰参观了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电子显微与微纳加工、磁电单晶制备与光学表征等实验室,了解中子散射谱仪建设情况和镍基高温超导研究进展,尤其是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研发的相关情况。▲实地调研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杜江峰在调研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中山大学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着光荣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中大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百年文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松表示,中山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根本目标、根本导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激活科技创新动力,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调研期间,杜江峰还在中山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座谈会,广东省教育厅、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负责同志参会。
基于中子谱学的多场耦合力学测量分析系统第一次项目推进会议顺利召开
2025年2月20日上午,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中子谱学的多场耦合力学测量分析系统”第一次项目推进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339栋一楼会议室顺利召开。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本项目由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联合天津大学、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以及湖南科技大学共同开展攻关研制。会议汇聚了来自上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项目进展,规划未来研发方向,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由中山大学张潇悦副教授主持,张潇悦首先对重仪项目的整体申请情况进行了汇报,确定了项目研制规划,明确了项目目标——研制一套能够同时实现宏观多场加载、微结构响应与原子尺度振动学信息测量的先进设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后,各参与团队分别介绍了各自负责模块的研发方案。中山大学团队由刘新智副教授汇报了低噪模拟及优化工作方案,天津大学团队由林强副教授介绍了力热加载装置的研发建造方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团队则由程辉工程师汇报了磁加载模块研发及调试安装方案,期间与会专家围绕各模块方案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通过研讨,各团队对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实施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协同研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最后会议明晰了项目预算分配情况,并计划每月进行一次线上或线下的例行项目推进会,同时根据项目需要不定时组织专题研讨会,针对项目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攻关,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2月20日下午,天津大学讲席教授陈刚和中国散裂中子源副主任童欣研究员受邀出席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讲座,分别作了题为“原位力学试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简介”的精彩报告。讲座结束后,项目团队参观了实验室,并合影留念。张潇悦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设施、研究方向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在交流互动中,团队成员增进了彼此了解,为后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月21日,项目团队赴东莞散裂中子源实地考察,参观了由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以及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程辉工程师和罗伟副研究员介绍了谱仪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极端条件样品环境设备。团队围绕重仪项目研发展开深入交流。此次考察为项目技术路线规划指明方向,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重仪项目第一次推进会及实地考察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各参与单位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密合作攻克技术难题,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与会人员对项目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期待其为我国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贡献重要力量。
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物理学)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功举行
2025年1月11日,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学科中心”)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哲生堂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汪卫华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林海青院士、贾金锋院士、王孝群教授、张广铭教授、韩秀峰研究员、王伯根教授、汤立群教授、郭建东研究员、仲政教授、申胜平教授、罗洪刚教授、田明亮教授、曲绍兴教授、仇巍教授、裴永茂教授、郭东辉教授、姚道新教授、王猛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学科中心主任郑跃教授,科研院基地处张莉恒处长、漆姗姗副处长,物理学院党委书记赵福利教授、副院长董建文教授和项泽亮教授、黄婧副书记,以及我校师生代表110多人参加了活动。揭牌仪式由物理学院院长、学科中心副主任郭东辉教授主持,汪卫华院士和郑跃副校长为学科中心揭牌。▲汪卫华院士(右)、郑跃副校长(左)为学科中心揭牌▲揭牌仪式合影 揭牌仪式结束后,学科中心郑跃主任在作工作规划时强调,一方面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另一方面学科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对学科建设、关键核心问题突破的支撑,强化使命担当,面向国家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议 委员们围绕学科中心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讨,从研究方向、重大科研问题、原探索项目、平台共享、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学术委员会由主任委员汪卫华院士主持。 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于2024年5月获批成立,依托中山大学建设,是本省首批成立的5家学科中心之一。2024年5月31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出席会议并为学科中心授牌。▲王曦副省长(右)为郑跃副校长(左)授牌
通知公告
-
11/042024
人才招聘 | 诚邀全球英才申请中山大学逸仙博士后项目
项目介绍 为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推动博士后拔尖引育工作,我校设立逸仙博士后项目,包括博新博士后和博优博士后两类,旨在优化博士后培育平台,促进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激发科研创新潜力,为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新生力量。2024年“逸仙博士后”项目现已启动,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踊跃申报!申请条件与评选标准1、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科研积累和较大学术发展潜力,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2、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经历,或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业内公认的世界一流学科,申报时须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以每批次申请截止日期为准)。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初步拟定博士后期间研究计划。3、项目评选指标主要包括申请人的教育背景、学术能力、个人研究计划水平、研究项目与拟申请进站招收单位、合作导师科研方面的契合度、推荐人评语、博士后合作导师对申请人进站申请方面的意见及承诺等。4、博新博士后项目根据各年度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通知要求及入选情况执行;学校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及博士后海外引才项目入选者可优先推荐申请博优博士后项目,具体根据学校各年度的通知要求及入选情况执行。支持政策薪酬待遇中山大学为“逸仙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不低于50万元/年(含五险二金)。科研平台学校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理想的工作环境,全方位支持获选人员的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福利待遇● 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校区补贴。● 出站后可直接申请我校教学研究并重系列教师预聘职位。● 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晋升长聘机会。● 学校学科种类多,科研平台高,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行政效率高。● 有充足的办学空间,能提供较好的办公及科研用房条件;有充足的人才公寓,供博士后租住。● 有10家实力雄厚的附属医院,可为人才提供高水准的医疗保障。● 各校区均有附属中小学,为博士后子女提供优秀教育资源。实验室简介 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月获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本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中山大学优势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成国家需要、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创新型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需求,致力于新型磁电功能器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建立覆盖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磁电物性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方法,促进磁电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优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为国家关键新兴技术领域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本实验室科研实验及办公大楼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针对多重铁性、量子磁性、高温超导等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领域,建有横跨电子到宏观尺度的磁电材料结构物性的理论体系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搭建以薄膜沉积技术、晶体生长技术、原位扫描探针技术、电子显微技术以及微纳加工技术为核心的多个设备集群;建设国内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重点实验室已形成集磁电材料制备、磁电物性分析、磁电器件加工集成一体,全覆盖的综合实验创新平台。 本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51人,教授20人,青年研究员5人,副教授21人,工程技术人员1人,行政人员4人,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7人,中青年占90%以上。人才需求及科研条件重点招聘人才需求包括:(一)磁电表征测量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利用磁光克尔显微镜、磁力显微镜、洛伦兹显微镜、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等设备,开展磁性材料力-磁-电多场耦合行为研究。(3)掌握磁性材料、制备方法,磁微结构和磁物性表征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全面的材料制备与结构、物性表征平台,包括磁控溅射、激光脉冲沉积系统、浮区炉、提拉炉等单晶、薄膜、陶瓷等制备平台;高分辨透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散射等结构表征平台;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磁光克尔等磁电性能测试平台,半导体特性分析测试平台,铁电/介电/压电表征平台和电化学测试平台等物性表征平台。(2)实验室已拥有国内唯一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可开展各类基础物理和功能材料相关的自旋和晶格动力学相关的机理研究。(3)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全面配合与指导实验研究。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相场和微磁学模拟,有限元计算等手段。(二)功率电子器件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微电子、物理、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宽禁带半导体,二维半导体材料场效应晶体管、IGBT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3)掌握TCAD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二维材料,SiC、Ga2O3、GaN、金刚石薄膜等功率器件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CVD,HVPE、MPCVD,ALD等半导体制备设备,离子注入机,ICP,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PPMS,拉曼光谱,阻抗分析仪,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表征测试仪器。(3)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全面配合与指导实验研究。(三)有限元计算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力学、物理、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功能材料与结构多场多物性耦合下力学调控与失效等研究。(3)掌握有限元计算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有限元程序开发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2)实验室已购置包括COMSOL等多种有限元计算软件版权。(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四)软物质与物理力学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物理、材料、力学或生物医学工程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功能聚合物、生物细胞及分子力学,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3)具备极性聚合物、MOF、水凝胶、细胞、分子的物理力学理论或实验研究背景,及其在软功能器件、软界面传感、及生物医学应用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溶胶凝胶、L-B制膜、恒温恒湿培养箱等多种样品制备设备,以及与其配套的超净间、生物安全柜、通风橱等实验设施。(2)实验室已拥有万能试验机、双轴原位加载平台、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光镊、纳米压痕等多尺度力学分析设备。(3)实验室已拥有半导体分析仪、综合物性测量系统、介电分析仪、铁电分析仪等多种电学表征设备。(4)实验室已拥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IR纳米探针红外光热共振分析,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结构表征仪器。(5)实验室已建立与中山大学多家附属医院的科研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临床验证和应用提供条件。(五)计算数学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应用数学或计算数学等学科博士学位,具有力学、物理、材料等理工科研究经验者优先。(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非线性耦合响应的多尺度计算理论与数值算法。(3)掌握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非线性耦合计算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2)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六)功能陶瓷制备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微电子、物理或材料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陶瓷薄膜、单晶材料制备等。(3)掌握激光脉冲沉积、磁控溅射、分子束外延、单晶炉等制备技术,具备铁电、铁磁、半导体单晶材料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激光脉冲沉积、磁控溅射、分子束外延、单晶炉等制备设备。(2)实验室已拥有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HVPE、MPCVD等宽禁带半导体制备设备,离子注入机,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3)实验室已拥有综合物性测量系统,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表征测试仪器。(七)晶体生长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材料、物理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半导体晶体生长、铁电晶体生长等。(3)掌握晶体生长方法,具备半导体晶体生长, 铁电功能晶体生长,半导体性能研究,铁电功能器件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多种晶体生长设备、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HVPE、MPCVD等宽禁带半导体制备设备,电子束蒸镀、离子注入机,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共聚焦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铁电分析仪表征测试仪器。(八)电子显微学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物理、材料、电子信息或微电子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结构及其动力学,磁电微结构的多场多尺度表征方法等。(3)系统掌握透射电子显微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基于透射/球差电镜从事微结构表征和数据分析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Spectra ultra双球差电镜、Hellios 5 UX双束FIB-SEM、FEI F30场发射透射电镜、离子减薄仪、多种原位力电测量样品杆等电子显微与样品加工设备。(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共聚焦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铁电分析仪表征测试仪器。(九)扫描探针技术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物理、光学、材料、力学或微电子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结构微结构表征与多物性耦合测量等。(3)掌握原子力显微镜AFM及PFM、CAFM、SKPM等多种模式的原理及实验方法,具备利用扫描探针技术针对功能材料微结构物性研究的背景,并具有对扫描探针技术进行自主开发改造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Asylum Research MFP3D Infinity、配备IDS的Cypher ES/S、Anasys nano-IR2-s等多型号扫描探针设备。(2)实验室已拥有USM1300极低温矢量磁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设备。(十)凝聚态物理分子动力学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物理、力学、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的磁电力多场耦合响应与调控机理。(3)掌握多种分子动力学仿真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2)实验室已配备包括LAMMPS、GROMACS、VASP、Gaussian等多种分子动力学计算软件(含版权),MPI和CUDA并行环境和编译环境。(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十一)中子散射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利用中子散射技术为特色手段,开展磁性材料、铁电材料、多铁性材料、强关联材料、能源转换材料等磁电功能材料方向研究。(3)掌握磁电功能晶体制备,中子散射技术和物性测量手段,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实验室已拥有国内唯一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可开展各类基础物理和功能材料相关的自旋和晶格动力学相关的机理研究。(2)实验室已配备全面的材料制备与结构、物性表征平台,包括激光脉冲沉积系统,浮区炉、提拉炉等单晶、薄膜、陶瓷等制备平台;高分辨透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散射等结构表征平台;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磁光克尔等磁电性能测试平台,半导体特性分析测试平台,铁电/介电/压电表征平台和电化学测试平台等物性表征平台。(十二)磁电理论人才1. 人才岗位需求:(1)具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2)研究方向主要为关联电子材料、磁电材料与器件理论、磁学、超导、拓扑物性、中子散射、量子能源、磁电相关计算模拟等。(3)掌握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创新和合作沟通表达能力。2. 实验室基础条件:(1)杨振宁先生创建的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提供优越的理论学术研究环境。(2)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联系方式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陈 娟chenjuan@mail.sysu.edu.cn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广东省磁电物性与器件分析重点实验室(南校园339栋)
-
10/222024
2024年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山大学物理学科百年论坛 第二轮通知
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是物理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代表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的大型会议,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恰逢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也是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一百周年,借此机会,我们举办“2024年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山大学物理学科百年论坛”,诚邀国内(境内)物理学界知名专家、青年学者、杰出校友,以及高科技企业界代表围绕前沿科技、交叉学科、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等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物理学会主办,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物理学)和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会议将于2024年11月22日至24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学人馆举行。 欢迎广东省物理学会会员、广大物理学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代表踊跃报名参加。一、组委会 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彪 大会组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卫亚东、文德华、邓文基、卢海舟、皮飞鹏、朱诗亮、刘彭义、李志兵、何振辉、张勤远、罗质华、郑跃、胡义华、姚道新、贺煜、郭东辉、唐志列、樊军辉 地方组委会主席:郭东辉地方组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杰、王猛、陈伟、罗鑫、项泽亮、赵福利、姚道新、凌家杰、黄婧、董建文二、会议主题 (一)天体物理和宇宙学 (二)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三)生物物理和软物质 (四)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 (五)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和工程物理 (六)物理交叉学科和应用物理 (七)散射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物理 (八)量子物理 (九)统计物理 (十)物理教育三、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安排了大会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一)大会特邀报告(报告个人简介等信息请阅附件一) ●曹臻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高海拔宇宙射线探测器(LHAASO)发现的超帕电子伏特宇宙射线和极端加速器 ●丁洪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一个新的马约拉纳游乐场 ●马余强院士,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待定) ●段文晖院士,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待定) ●马琰铭院士,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待定)(二)口头报告 将安排近40个口头报告,每个报告时间约20分钟,其中5分钟提问交流。(三)张贴报告 张贴报告请报告人按照附件四PPT模版及要求,编辑好文章内容(图片要高清),并于10月31日前发至会务组邮箱,由会务组统一制作于现场展示。会议将评选优秀张贴报告,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励金。 备注:会议只接受参会者的张贴报告。四、日程安排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报到注册 下午 全体理事会 23日 全天 学术报告会 晚上 宣讲、招聘会及晚宴 24日 上午 学术报告会 下午 讨论交流 25日 离会五、会议注册费 2024年10月31日之前缴费:在职会员900元,在校学生600元,其他人员1100元。 2024年11月1日之后缴费:在职会员1000元,在校学生700元,其他人员1200元。 注册费请通过银行汇款到广东省物理学会。银行汇款请务必在备注中写上“年会+姓名”。缴费完成后,请将参会人员姓名,发票金额,单位,税号,以及对发票的特殊要求以邮件发送到学会邮箱(gdphyss@126.com)。收款后学会将开具电子发票发送到汇款人或主要联系人邮箱(一次多人汇款,需要主要联系人),下载打印即可。 银行汇款信息如下: 账户名称:广东省物理学会 账号:44001430404050213202 开户银行:建设银行广州新港路支行 现场缴费采用POS机刷卡或现金支付。 备注:注册费交款完成后,由于个人原因不能来参会,会议组无法退款,请理解。六、住宿安排 会议期间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住宿酒店:中山大学学人馆、中山大学紫荆园酒店、宜尚酒店等七、交通安排 会议期间,即11月23日、24日两天早上,会议组将安排班车在指定的校外酒店接与会代表前往会场。其他交通与会代表自行解决。八、会议征文 口头报告投稿,请通过参会回执填写报告题目和摘要等信息,提交会议组,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31日。投稿内容为物理学科研、教学和应用的成果,以及相关领域的评述等。投稿经组委会评选后将在11日10日前回复作者是否被录用。 张贴报告,会议现场将评选优秀张贴报告并给予奖励(只限参会者),请与会者踊跃投稿。拟参加评奖的张贴报告,请在10月31日前将完整的张贴报告PPT发到会议联系邮箱。九、参会回执 参会代表请通过扫下面二维码或点击链接https://www.wjx.cn/vm/eadGKOB.aspx# 或附件二进行填报 “参会回执”,并于2024年10月31日前反馈到会务组。 个人可通过下面二维码或链接查询自己填报的参会回执情况:https://www.wjx.cn/resultquery.aspx?activity=281815598十、会议赞助 本次学术年会将有近4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中学和企事业单位约300多人参加,会场设有展位,并安排宣讲及招聘专场。欢迎各企事业单位对大会提供赞助,赞助业务请与会议组陈娟联系,有意向的赞助单位,请填写附件三“赞助回执”。赞助单位将免交2位参会人员注册费。十一、会务组 负责人:姚道新 成 员:陈娟、黎小玉、许璐、柯丽 电子邮箱:gdphyss@126.com 联系电话:020-84113245 附件一:大会特邀报告个人简介信息 附件二:参会回执 附件三:赞助回执 附件四:张贴报告模版 附件五:广州市交通指南 广东省物理学会(盖章)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2024年10月20日
-
10/162024
2024 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讨会会议通知
各位老师: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山大学、广东省力学学会主办,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物理学院、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18-20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佛山市召开。 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自2019年以来在西安(2019、2020、2021)、杭州等地(2023)已成功举办多届,为推动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国内外挠曲电相关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旨在聚焦挠曲电相关理论、实验和工程应用等问题,对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促进国内同行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挠曲电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挑战,共商挠曲电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分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墙报等交流环节,并将评选若干最佳墙报给予奖励。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出席本次会议。也欢迎您团队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踊跃报名参会! 期待10月金秋在佛山与您相聚!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会议时间:2024年10月18~20日(18日全天报到,19日全天及20日上午会议,20日下午离会。) ● 会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瞻云酒店 ● 住宿酒店: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瞻云酒店等 ● 会议费用:会议注册费正式代表1800 元/人,学生1000 元/人;住宿和交通费自理。会议联系人:陈伟津:邮箱chenweijin@mail.sysu.edu.cn刘林杰:邮箱liulj7@mail2.sysu.edu.cn
-
09/182024
2024年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山大学物理学科百年论坛 第一轮通知
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是物理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代表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的大型会议,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恰逢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也是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一百周年,借此机会,我们举办“2024年广东省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山大学物理学科百年论坛”,诚邀国内(境内)物理学界知名专家、青年学者、杰出校友,以及高科技企业界代表围绕前沿科技、交叉学科、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等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物理学会主办,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物理学)、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会议将于2024年11月22日至24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学人馆举行。 欢迎广东省物理学会会员、广大物理学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代表踊跃报名参加。一、组委会 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彪 大会组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卫亚东、文德华、邓文基、卢海舟、皮飞鹏、朱诗亮、刘彭义、李志兵、何振辉、张勤远、罗质华、郑跃、胡义华、姚道新、贺煜、郭东辉、唐志列、樊军辉 地方组委会主席:郭东辉 地方组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杰、王猛、陈伟、罗鑫、项泽亮、赵福利、姚道新、凌家杰、黄婧、董建文二、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安排了大会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一)特邀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4-6个,报告题目、摘要及报告人信息等将在第二轮通知公布。(二)口头报告 将安排近40个口头报告,每个报告时间约20分钟,其中5分钟提问交流。(三)张贴报告 张贴报告由报告人按照尺寸(80cm*100cm)打印好论文,于会议期间在会场自行张贴。会议将评选优秀张贴报告,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励金。 备注:会议只接受参会者的张贴报告。三、日程安排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报到注册 下午 全体理事会 23日 全天 学术报告会 晚上 宣讲、招聘会及晚宴 24日 上午 学术报告会 下午 讨论交流 25日 离会四、会议注册费 2024年10月31日之前缴费:在职会员900元,在校学生600元,其他人员1100元。 2024年11月1日之后缴费:在职会员1000元,在校学生700元,其他人员1200元。 注册费请通过银行汇款到广东省物理学会。银行汇款请务必在备注中写上“年会+姓名”。缴费完成后,请将参会人员姓名,发票金额,单位,税号,以及对发票的特殊要求以邮件发送到学会邮箱(gdphyss@126.com)。收款后学会将开具电子发票发送到汇款人或主要联系人邮箱(一次多人汇款,需要主要联系人),下载打印即可。 银行汇款信息如下: 账户名称:广东省物理学会 账号:44001430404050213202 开户银行:建设银行广州新港路支行 现场缴费采用POS机刷卡或现金支付。 备注:注册费交款完成后,由于个人原因不能来参会,会议组无法退款,请理解。五、住宿安排 会议期间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住宿酒店:中山大学学人馆、中山大学紫荆园酒店、宜尚酒店等六、交通安排 会议期间,即11月23日、24日两天早上,会议组将安排大巴车在指定的校外酒店接与会代表前往会场。其他交通与会代表自行解决。七、会议征文 口头报告投稿,请通过参会回执填写报告题目和摘要等信息,提交会议组,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31日。投稿内容为物理学科研、教学和应用的成果,以及相关领域的评述等。投稿经组委会评选后将在11日10日前回复作者是否被录用。 张贴报告,会议现场将评选优秀张贴报告并给予奖励(只限参会者),请与会者踊跃投稿。拟参加评奖的张贴报告,请在10月31日前将完整的张贴报告PPT发到会议联系邮箱。八、参会回执 参会代表请通过扫下面二维码或点击链接https://www.wjx.cn/vm/eadGKOB.aspx# 或附件一进行填报 “参会回执”,并于2024年10月31日前反馈到会务组。 个人可通过下面二维码或链接查询自己填报的参会回执情况:https://www.wjx.cn/resultquery.aspx?activity=281815598九、会议赞助 本次学术年会将有近4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中学和企事业单位约300多人参加,会场设有展位,并安排宣讲及招聘专场。欢迎各企事业单位对大会提供赞助,赞助业务请与会议组陈娟联系,有意向的赞助单位,请填写附件二“赞助回执”。赞助单位将免交2位参会人员注册费。十、会务组 负 责 人:姚道新 成 员:陈娟、黎小玉、许璐、柯丽 电子邮箱:gdphyss@126.com 联系电话:020-84113245 附件一:参会回执 附件二:赞助回执 广东省物理学会(盖章)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2024年9月18日
-
09/122024
通知|《关于2024年中秋节放假的通知》
各位老师、同学:根据《校长办公室关于2024年中秋节放假的通知》(校办[2024]163号)及《教务部关于2024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期间有关教学安排的通知》(教务[2024]189号)规定,现将我校2024年中秋节节放假调课安排通知如下: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原安排在9月15-17日的各类课程停课。其中:9月14日(星期六)2023级及以上年级按9月16日(星期一)的课表上课。2024级本科生新生9月14日军训,不需按9月16日课表上课,9月18日正式上课。请根据放假时间,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安排。放假期间,请做好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祝大家节日快乐!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2024年09月12日
-
09/122024
转载 |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关于开展2024年秋季 学期初暨中秋、国庆节前全校实验室安全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确保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初以及中秋、国庆假期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现决定开展全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检查工作安排(一)单位自查请各单位即日起至9月20日,对照《中山大学2024年度实验室安全重点检查参考要素》(附件1),按照教育部及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结合本学院学科特点对I、II、III、IV级实验室开展一次全覆盖的实验室安全自查。各二级单位应对实验室安全自查情况建立隐患整改台账记录,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确保实验室安全。(二)学校检查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将择期组织全校实验室安全飞行检查。二、检查工作要点1. 各二级单位按照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开展每月全覆盖实验室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闭环管理的完成情况。2. 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与考核情况。3. 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各模块上线和使用情况。4. 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辐射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实验场所安全、消防安全、基础安全(包含用水用电安全、个体防护等)。特此通知。附件:中山大学2024年度实验室安全重点检查参考要素
学术交流
-
2025-09-25 10:10
-
2025-09-23 10:00
报告人:徐超 博士后(清华大学)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园 550栋二楼报告厅
-
2025-09-15 10:00
-
2025-07-03 10:00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王猛教授团队和合作者在La₃Ni₂O₇超导电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La3Ni2O7超导电性 高温超导是物理学中最复杂且富有魅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铜氧化物是唯一转变温度进入液氮温区的超导体,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探寻高温超导的“共同基因”是破解高温超导机理的重要研究方向。2023年,王猛教授团队和合作者首次在镍氧化物La3Ni2O7单晶中发现压力诱导的转变温度达到80K的超导电性[Nature 621,493(2023)],研究结果迅速引起了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高压下的超导电性为阐明超导相及关键物性带来了挑战。单晶样品中压力下的高温超导相结构、丝状超导和体超导等关键性质一度成为学术争论焦点,直流磁场下的迈斯纳效应和超高压力下超导电性的演化实验研究一直缺失。 鉴于此,王猛教授团队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压实验研究平台对La3Ni2O7单晶的高压电输运特性进行了系统性测量,研究结果精细刻画了双层镍氧化物独特的接近“直角三角形”的超导相图(图1)。加压过程中,晶体结构也发生了从正交相到四方相的转变,研究结果预示超导电性的出现同时伴随着结构相变。图1. La3Ni2O7的超高压超导相图 研究团队与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曾桥石团队合作,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首次在直流磁场下测量到了La3Ni2O7的迈斯纳效应,估算出在22GPa时超导体积超过40%,证实了La3Ni2O7单晶的体超导电性(图2b)。图2. La3Ni2O7的直流磁化率迈斯纳效应 本项工作有力证实了双层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内禀的体超导电性,其独特的“直角三角形”超导相图为La3Ni2O7超导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该工作在论文预印本平台公布后即受到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者广泛关注,arXiv平台版本已被引近50次。该成果近期以“Identific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Bilayer Nickelate La3Ni2O7 under High Pressure up to 100 GPa”为题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Natl. Sci. Rev. nwaf220(2025)]。 本项工作由本实验室王猛教授团队和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曾桥石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主要实验工作由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婧嫄和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彭帝博士完成,中山大学理学院孙华蕾副教授指导了高压实验工作。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毛河光院士对本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师谢涛、陈祥,博士后霍梦五,博士生马培跃、张恒源等人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公共科研平台支持,同时还得到了上海市极端环境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f220/8152906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罗鑫教授课题组在构建二维TMDCs异相同质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因其层状结构、带隙可调及丰富的相变行为,在光电子器件、催化、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WS₂具有稳定的半导体1H相和导电性能优异的金属1T相,两者在同一材料体系中共存可赋予器件兼具载流与活性功能。然而,1T相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易向1H相转变,导致其在常规条件下难以获得稳定存在,尤其是在单层尺度上实现相共存更具挑战。传统相调控方法,如激光照射、电子束辐照或化学插层,虽能诱导相变,但往往引入不可控缺陷、结构破坏或相界模糊,限制了材料性能的保持与调控的精度。因此,发展一种操作简便、相界清晰、具规模化潜力的合成策略,在单层WS₂中构建高质量的1T/1H异相结构,是实现其在异相功能器件中高效集成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罗鑫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NaCl辅助的一步CVD策略,在单层WS₂中实现了金属1T相与半导体1H相的面内共存,并探索了前驱体配比对相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合多尺度表征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揭示了Na⁺掺杂诱导电子重分布进而稳定1T相的物理机制,为二维材料相工程及异质器件集成提供了新路径。图1. WS₂的部分态密度(PDOS)和1T-WS₂的能带结构。在1H相中,W原子的5d轨道受到D3h对称性晶体场的调控,呈现出明显的能级分裂,从而形成高度非简并的分布。其中,ⅆz2轨道由于其电子云主要分布在面外方向,受周围配体排斥最小,能量最低,并在费米能级以下被完全填充。这种低能级轨道的完全占据提供了电子结构上的稳定性,使得1H相在热力学上更加稳定,易于合成。而1T相具有较高的D3d对称性,其晶体场作用使得ⅆxz与ⅆyz轨道、ⅆxy与ⅆx2-ⅆy2轨道分别发生能级简并,形成较强的面内各向同性特征。这种简并结构虽赋予1T相优异的面内电导性,但也导致其在K点附近的能带结构出现费米面嵌套现象。图2. 1T/1H-WS₂的合成策略、相稳定机制与调控相图。1T-WS₂的三维布里渊区展现出沿 z 方向的能带翘曲特征,即能带在不同动量空间中呈现明显的非平直性,容易引发电子之间的集体行为,如电荷密度波(CDW)的形成,或诱导结构相变,体现出其在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层面的高度不稳定性。在缺乏额外电子调控的条件下,1T相通常倾向于向更稳定的1H相转变,从而限制了其在器件中的应用。Na⁺掺杂通过引入额外电子打破1T相的费米面嵌套结构,并引发轨道重排,有效降低了体系总能量,提升了1T相的相对稳定性。相图进一步揭示了前驱体配比对最终WS₂相结构的影响,其中NaCl/WO₃和S/WO₃的质量比对相变行为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当Na⁺相对浓度较高时,1T相更容易被稳定形成;而在富S条件下,则更倾向于生成三角形形貌的WS₂薄膜,表明生长过程受到化学势与界面能协同调控。图3. 1T/1H-WS₂在镀金硅衬底上的形貌、光致发光(PL)强度成像、表面电势差异及电导特性。PL强度成像清晰区分出1T与1H相区域,其中1H相由于其直接带隙结构,表现出较强的PL发射强度;而1T相因其金属性特征,导致PL强度显著减弱,这一空间分布规律为识别异相区域提供了有效手段。开尔文探针力显微术(KPFM)测得两相间的表面电势差约为60 mV,进一步定量揭示了两相在功函数与费米能级位置上的差异,表明1H相具有更高的费米能级,这种表面势能差源于两相电子结构与载流子浓度的本征差异。电流-电压测试进一步验证1T相具有金属性,其I-V曲线呈线性关系,表明其与金属电极之间形成欧姆接触;而1H相作为半导体相,表现出更高的接触电阻,电导率较1T相低两个数量级,体现了两相在电输运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组多维度表征结果全面证实了1T/1H异相界面在光学、电学与电子结构方面的显著对比,为基于异相调控的二维电子器件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29日以“NaCl-Assisted One-Step CVD for In-Plane 1T/1H Heterophase Homojunctions in Monolayer WS₂”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Letters》上。该工作由中山大学独立完成,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罗鑫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伟源为第一作者,理论计算部分由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熙提供。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c00679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陈伟津教授、张溢副教授课题组在极性斯格明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铁性材料中形成的涡旋、斯格明子等拓扑结构因其独特的基础物性和技术应用前景引发了广泛研究热潮。作为典型代表,极性斯格明子具有尺寸小、多态性、手性、负介电常数、可调控的电子与机电特性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性质,在开发拓扑鲁棒性器件方面潜力巨大。尽管近年来实验和理论研究取得进展,能形成极性斯格明子的材料体系仍然稀缺。迄今为止,它们主要被发现于铁电-绝缘体超晶格和多层膜体系中。与磁性系统中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的机制不同,这些体系中的极性斯格明子源于弹性、静电和梯度能之间的微妙平衡。因此,极性斯格明子通常以紧密排列的状态存在,与邻近结构存在强相互作用,难以作为独立单元进行操控,这限制了其在存储与逻辑器件中的应用前景。此外,铁电-绝缘体异质结构的低导电性也制约了基于极性斯格明子电子特性的应用开发。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陈伟津教授与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张溢副教授课题组通过结合压电力显微镜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及相场模拟,证实了铁电-金属异质结是承载拓扑态的理想载体,并成功验证了基于极性拓扑结构开发高可靠性存储与逻辑器件的可行性。研究揭示了PTO/SRO和PTO/CCMO/SRO异质结中经历丰富的拓扑相变,并能够稳定承载一系列斯格明子型极性拓扑结构(包括奈尔(Néel)型斯格明子(图1)、多π扭转的靶型斯格明子及斯格明子袋结构),其形态与磁性系统中报道的拓扑结构高度相似(图2)。如此丰富的斯格明子型极性拓扑家族在铁电-绝缘体(FI)超晶格及多层膜中未被发现。实验与理论分析表明,该异质结构中可能存在由氧八面体倾斜介导的电学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且PTO薄膜处于极化向上和向下两种态之间的微妙平衡状态,并具有适度的内建电场。这些效应共同导致PTO薄膜处于一种易发生拓扑相变的临界态。 此外,该研究揭示了这一新型斯格明子体系在存储与逻辑应用中的优势特性: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针尖的局域电/力激励,可实现规则分布、弱耦合且密度高达300 Gbit/inch²的斯格明子的写入与擦除(图3a和b)。相较于均匀极化背景,极性斯格明子的高电导特性可进一步用于信息的非破坏性读取。有趣的是,与寿命相对较短(<20小时)的Néel型斯格明子不同,多π扭转的靶型斯格明子及斯格明子袋结构展现出显著增强的拓扑稳定性,其寿命超过两周(图3c),验证了通过拓扑策略在铁电材料中编码鲁棒信息的可行性。这种高拓扑度斯格明子结构的稳定性提升源于环状结构内部增强的矫顽场与环自身固有的拓扑保护机制的协同作用。图1. 利用高分辨HAADF-STEM成像技术观测单个极性斯格明子结构。a, 平面暗场TEM图叠加原子尺度的截面HAADF-STEM图,用于展示PTO/SRO异质结的整体构型。b, 截面HAADF-STEM图展现PTO薄膜具有均匀的向上极化态,部分区域带有小角度的极化倾斜。c, 基于原子级分辨率平面HAADF-STEM图像得到的单个斯格明子极性矢量分布图,色环指示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颜色,揭示了Néel型极性斯格明子构型。图2. PTO薄膜中丰富的斯格明子型极性拓扑结构。图3. a, 利用扫描探针局域电场写入极性斯格明子图案。“CPMB” 和“SYSU” 分别为物理力学与生物物理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英文首字母缩写。比例尺:400 nm。b, 极性斯格明子阵列的写入、擦除及读取实验。比例尺:200 nm。c, 10种极性斯格明子型结构的稳定性。 该成果以“Creation of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nd Long Lifetime Polar Skyrmion Textures in Ferroelectric-Metallic Hetero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中山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本实验室陈伟津教授、张溢副教授和郑跃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孙菲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力支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2674
现任领导
党建专题
- 2024/05/01
- 2024/04/11
- 2024/03/17
- 2023/11/23
-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