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登陆入口
名师名课 | 本实验室 赵福利:慕兰逐光,守拙向新
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名课”专栏旨在让广大教师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促进教和学的改革,追求卓越教学。 在中山大学这所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学术殿堂里,有这么一位老师,她沐浴兰馨,向光而行,她就是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赵福利教授,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校级教学名师。30多年来,她在中山大学经历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慕兰逐光努力做具有纽带功能的好老师 赵福利教授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师从余振新、汪河洲教授,在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开展研究和教学。同时,也像两位恩师一样,赵福利教授心中也一直仰慕中山大学光学学科奠基人高兆兰先生。对于赵福利教授来说,高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育人立德、建设国家”的教学理念,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品德修养和独有的人格魅力,都成为她学习的榜样,一直引领自己,前行逐光。在教学中,她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完整、透彻,课前查阅各种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梳理每个教学环节的逻辑,并预判教学时间节奏等,力争每一堂课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赵福利教授与中山大学光学学科奠基人高兆兰先生合影 赵福利教授谨记高兆兰先生、余振新教授的嘱托,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入充分的演示实验,为学生诠释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在课堂外,她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像家人一样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20多年以来,她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曾担任中山大学航空俱乐部首任指导老师,中山大学物理学学生联合会指导老师,中山大学物理学社指导老师,并逐步建立基地项目立项、跟踪和评价工作流程。因此,她拥有“小赵老师”“lily姐”“赵姐”“赵阿姨”等昵称,从昵称也可以判断对方的年龄段。▲赵福利教授与学生合影守拙向新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慕兰逐光”的路上,赵福利教授坚守育人根本,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她深知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赵福利教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她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她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将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赵福利教授与光学教学团队研讨教学▲赵福利教授与崔新图、庞晓宁为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准备演示 在教学方法上,赵福利教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她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建设了线上一流课程,引入SeeLight在线教学平台,带头引进OMO内嵌实验的同步课堂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赵福利教授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实物演示▲赵福利教授在课堂演示全息片效果潜心上好一门课拓展慕课西行促进教育公平 在赵福利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大学光学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线上一流课程《光学》的二度开发,响应慕课西行,助力课程共享。《光学》慕课于2017年在爱课程网站推出,2022年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该课程迄今已运行11个教学周期,受益者达8万余人,辐射范围涵盖国内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中山大学线上一流课程《光学》 通过学情研讨,中山大学与喀什大学合作共建教学体系,通过实体演示实验与理论授课相结合的线上同步课堂,实现实验数字化、实景现场拍摄、实验环节师生互动,让学生现场感受实体实验,并能定量分析实验结果的教学目标。循此思路,教学团队形成了一系列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教研创新模式。因此,中山大学慕课西行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智慧平台应用十大案例,并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 《光学》团队在与喀什大学的合作基础上,再度与西藏大学、海南大学开展同步课堂,2024年将实现中山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喀什大学、西藏大学和海南大学的6校同步混合教学,切实开展由“输血”向“造血”的教学改进提升计划。▲赵福利教授正在进行《光学》线上线下同步授课▲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中山大学《光学》慕课西行▲赵福利教授带领的《光学》课程教学团队
转载 | 重磅!任仲平来了
《人民日报》今日推出任仲平文章《光明之路 正义之路——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文章指出,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走过光辉历程,走向光明未来,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光明之路 正义之路——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任仲平 (一) 走过昨天,新中国沧桑巨变、换了人间;走在今天,新时代日新月异、生机勃发;走向明天,新征程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 75年来,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这一重大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作出重大理论创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走过光辉历程,走向光明未来,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二)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千山万水、无畏千难万险。 乌蒙山中,北盘江峡深流急。为了走出大山,这里曾先后架起三座桥梁。 1970年,建起一座吊桥;1990年,吊桥之上架起一条铁板桥;2016年12月,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自此变通途。 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攻克了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快速成岛、特殊地质公路等方面的世界性难题,摘取了一系列高速公路“世界之最”,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等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路的变迁,见证75年来“史诗般的进步”,镌刻着一个古老民族复兴圆梦的坚实足迹。正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行,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路,是物理通道,也是时代印记。 今日中国,港珠澳大桥勇创世界一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汇聚创新要素,安徽“量子大道”见证并跑变领跑,新疆和若铁路打造沙漠幸福路,千年丝绸之路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向上攀登的路,向前奋进的路,连接起新时代发展的万千气象,编织出美好生活的锦绣画卷;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中开辟新路,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筑就通途,新时代的每一天都在抵达新的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亿万人民焕发出“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自信心。 这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制度”的优势更加彰显。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发展”的成色更加亮眼。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逾126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既有“量”的跨越,更有“质”的提升,我国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精神”的力量更加澎湃。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急难险重时冲锋攻坚,基层一线砥砺磨练,创新前沿领风气之先……从亿万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更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汽车产业,是公认的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连一辆汽车都不能造。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迈上3000万辆台阶,连续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30.9%。 在筚路蓝缕中奋起,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新时代大潮中奋楫,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将越走越宽广。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党领导人民开辟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唯一正确道路。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其中讲到: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 今天,公路纵横,高铁飞驰,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世界前十大港占据七席,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先辈的设想。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2020年10月,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感慨。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引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历史使命矢志不渝。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始终不变的主题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伟大成就彪炳史册。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充满活力,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风华正茂。 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岁月奔流,是光阴的故事,也是光明的故事。 “家家户户用上电灯,绝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2015年12月23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一片欢腾。这一天,果芒村等3处通电工程完成验收,全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走上“光明之路”。 至此,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深山独户,都彻底告别了无电的历史,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 放眼全球,这样的壮举,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做到! 岁月见证变迁,时间给出答案。 强国梦、复兴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梦想才真正被点燃,人们更加充满自信——“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立时代潮头,观历史大势。 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道不变,志不改,勇向前。 (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幸福路”。 千里陇原,大道通衢。2023年11月,甘肃临(夏)大(河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连接起沿线15个乡镇、28个村,成为当地群众通向美好生活的致富路。 为这条路起笔的,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互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我们缺乏一条连接外部的高速公路”,来自甘肃的董彩云代表提出基层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现场指出,“各部委同志都在,要积极吸收采纳代表建议”。当年,临大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枝叶关情,念兹在兹。 今日神州大地,一条条幸福路、团结路、振兴路,生动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不懈追求—— 大凉山深处,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全面小康路;重庆“背篓专线”,让菜农“钱袋子”和市民“菜篮子”更好连接;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四好农村路”铺展开广阔乡村的新生活……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是价值旨归,更是力量之源。 “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聚焦发展所需,回应群众所盼。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大小小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千年水道的商业文明和跨越时空的文脉传承,滋养和造福两岸百姓。申遗成功十年来,古老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河、幸福河”。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从非遗变文创、国潮成时尚,到矿工作家、外卖诗人脱颖而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亿万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 回信种粮能手,勉励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关心“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强调“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各行各业奋斗者的关心爱护,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人民通过奋斗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帮扶干部倾力奉献,以东西部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国工匠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闪耀世界;新农人扎根乡野,为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定能让全体人民一起迈向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往往蕴藏在细节之中。 从上海中心大厦为4000多名建设者设立荣誉之墙,到广东东莞地标建筑亮灯致敬平凡善良的劳动者;从“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企业家精神;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到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的利益在实现,“人”的价值被看见,“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强大的底气。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 (五)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 一条京张线,一条自主创新路。自主设计修建从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时速从35公里到350公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今年全国两会上,听了孙景南代表讲述见证我国轨道交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一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史,也是世界大国的崛起、更替、兴衰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层逻辑:“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今天,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布局落子。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2024年第一天,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中国人乘坐自己的大型邮轮出海旅行”梦想成真。 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牵引带动制造、建筑、能源、交通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我国已同时具备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集齐造船工业“三大明珠”。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5G通信领跑全球,造更薄的钢、更大的屏、更强的芯片、更优的数控机床;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加速起飞…… 新时代以来,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实践充分证明,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 回首过往,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人民“弄潮儿向涛头立”,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更加坚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眺望前方,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六) 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开启新征程。 从蒙内铁路,到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再到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新时代以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诸多“发展路”“梦想桥”“繁荣港”,打通了非洲大陆互联互通的动脉。 聚焦非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从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到携手推动“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光辉典范。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必将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2023年10月,中国设计建造的时速350公里雅万高铁开通运营,印尼成为东南亚第一个拥有现代化高铁的国家。截至2024年9月底,累计发送旅客超过54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约1.6万人次。 共建“一带一路”,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正如澳大利亚共产党曾发文指出:“随着中国战胜极端贫困,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与上百个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合作,他们正在展示一条前进的道路,一条充满希望的人类道路。”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改变,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 新时代以来,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来保持在30%左右,有力推进了全球发展事业;连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让世界受益”“中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何从加工制造业为主体成为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大国”……前不久,多国议员走进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对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感受尤为深刻。 “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奥秘。 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 当年,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而今,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从历史答案到时代答案,国际格局在变,不变的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尽责、对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 (七) 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广袤大地上一条条路正在脚下延伸。 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长桥卧波”,创下10项“全球之最”,印证“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风光旖旎的长三角,万里铁道延伸“绿色长廊”,交通线变生态线,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历史的强音,总能穿越遥远时空,产生时代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雄关漫道,从头迈步。我们深知“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 新的征程,新的进发。尤须锚定既定奋斗目标,增强历史主动,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 2019年,在风险挑战加剧的复杂局面下,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三年抗疫,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4年上半年,5%的增速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保持领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风雨无阻向前进,无数笃定的脚步,汇聚成排山倒海的伟力。 “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内生逻辑,是外部力量阻挡不了的。”这内生逻辑,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滋养于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始终团结奋斗。 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挥洒汗水、一往无前,汇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壮阔洪流。 新征程上,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 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善于攻坚克难。 经千难而前赴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中国人民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百业待兴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 我们今天所要创造的复兴伟业,不是风平浪静下的马到成功,不是鲜花掌声中的坐享其成。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我们定能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 “只要道路正确、理论正确、制度正确、文化正确,只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朝着伟大目标持之以恒前进,风雨如磐不动摇,我们的目标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
2025-09-25 10:10
-
2025-09-23 10:00
报告人:徐超 博士后(清华大学)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园 550栋二楼报告厅
-
2025-09-15 10:00
-
2025-07-03 10:00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陈伟津教授课题组在斯格明子力电耦合研究取得新进展
铁电超晶格和多层膜中的极性斯格明子因其非平庸的拓扑结构以及负电容、非线性光学效应等新奇特性而广受关注。在这些体系中,极性斯格明子一般呈现位置随机的无序分布状态。若将斯格明子类比原子,该状态可视为斯格明子的非晶格态,而其长程有序相则对应斯格明子的晶格态。可以预见,极性斯格明子的长程有序性,会对斯格明子材料的宏观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长程有序的极性斯格明子晶格的探索和确定性控制不仅在物理上很有趣,在实际应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仅有少数理论研究表明,极性斯格明子可以自发形成具有长程序的六角晶格。另一方面,极性缺陷,如畴壁、涡旋和斯格明子,其尺寸通常在纳米量级,且具有较大的应变和极化梯度,导致挠曲电效应不可忽视。已有研究表明,挠曲电效应会诱导畴壁相对于晶轴的取向各向异性。该各向异性预计会对极性斯格明子晶格的长程序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提出以下有趣但尚未被探讨的问题:挠曲电效应在极性斯格明子晶格的稳定和转变中起到何种作用?如何通过挠曲电效应实现对极性斯格明子晶格的确定性控制?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陈伟津教授课题组采用相场模拟方法,揭示了挠曲电效应在极性斯格明子晶格的稳定和转变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挠曲电效应的作用下,铁电PbTiO3(PTO)薄膜中可以稳定不同的极性斯格明子晶格(SkL),包括四方SkL(T-SkL)和具有不同取向的六角SkL(H-SkL)[如图1a-g所示]。这些不同SkL态的出现可以归因于挠曲电效应调制的各向异性。有趣的是,通过向薄膜施加应变梯度或面内电场,可以使H-SkL发生旋转[如图1h所示]。此外,还存在一种由挠曲电效应引起的T-SkL的新型非互易弯曲响应[如图1i所示]。这些结果表明,挠曲电性和极性拓扑的耦合不仅可以显著调控极性拓扑结构的长程有序性,且对其力学和电学操控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周期性极性拓扑结构的全面理解,是开发和设计基于极性拓扑织构的超材料和光电器件的基础。该研究揭示了挠曲电性和其他因素(如弯曲应变和外电场)在稳定、设计和操控由极性拓扑织构组装的层展晶格中的关键作用,为实验实现和操控极性斯格明子晶格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图1:a在选定条件下铁电薄膜中T-SkL的三维面外极化分布。右侧示意性地给出了薄膜顶部、中部和底部(001)平面内极性斯格明子泡的极化结构。b薄膜中极化态的“相图”。c-g相场模拟揭示的不同极性SkL图案的示意图。hH-SkL在弯曲退火下的旋转示意图。iT-SkL的非互易弯曲响应:在B+1弯曲下变为v1H-SkL,但在相反的B-1弯曲下保持不变。 该成果以“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ar Skyrmion Lattices via Flexoelectricity”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上。该工作由中山大学独立完成,材料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陈伟津教授与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郑跃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任建华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以及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24-024-01398-0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谢涛副教授在阻挫磁性材料CsCeSe2的磁结构和自旋激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阻挫广泛存在于具有三角晶格、笼目晶格、六角晶格等结构的材料中。磁阻挫的本质在于磁性相互作用之间的竞争,阻挫的存在可使材料中的自旋不易稳定地处于某个确定的有序态,进而产生新奇的磁基态和动态激发,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量子自旋液体及其中分数化的自旋激发。具有量子自旋(S= 1/2)的二维三角晶格反铁磁体是最早被研究的阻挫体系,也是最早被认为具有量子自旋液体基态的体系,目前已有较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理论研究指出,三角晶格反铁磁体可随其磁性哈密顿量的交换耦合矩阵中各项的变化而呈现出包括120°型反铁磁序、多种条纹型反铁磁序和量子自旋液体等丰富的磁基态。 早年间,阻挫磁性的实验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含过渡金属磁性离子的体系,而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稀土离子阻挫磁体则随着三角晶格材料YbMgGaO4体系的深入研究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清明研究员课题组发现了具有铜铁矿(delafossite)结构的三角晶格家族AReCh2(A为碱金属,Re为稀土离子,Ch为氧族元素),为实验上深入研究三角晶格体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揭示阻挫磁性材料的磁基态和磁性哈密顿量是阻挫磁性材料研究的关键。中子散射技术则是研究磁性体系的磁结构以及磁激发的重要手段。 近期,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谢涛副教授与合作者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具有完美晶体结构的三角晶格阻挫磁性材料CsCeSe2的磁基态与自旋激发。在CsCeSe2中,自旋轨道耦合与晶体电场的共同作用使得其Ce3+离子在低温下呈现出有效自旋S= 1/2的量子磁性。比热测量显示在350 mK附近有一个尖峰,且该尖峰随着面内磁场的增加被轻微地推到了较高的温度,峰强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最后该尖峰逐渐被进一步增强的磁场所压制,这表明该尖峰对应某种长程磁有序的建立(图1a)。粉末中子衍射测量在250 mK观测到了微弱的磁布拉格峰(图1c-d),印证了比热的实验结果。进一步的单晶中子衍射实验确认了这些磁布拉格峰对应传播矢量为k= (0, 1/2, 1)的磁有序(图1e),中子衍射数据的精修结果显示CsCeSe2的磁结构为条纹(stripe-yz)型反铁磁序(图1d和f)。该条纹(stripe-yz)型磁结构在磁场中保持不变,直到所有的磁矩在临界磁场(Bc≈ 3.9 T,也叫作饱和磁场)之上被极化到磁场的方向(图1b)。图1:CsCeSe2的比热和中子衍射测量结果及其磁结构与相图:的晶体结构与自旋激发谱。(a)CsCeSe2的极低温比热数据;(b)CsCeSe2的磁场-温度相图;(c)-(d)CsCeSe2的粉末中子衍射测量结果;(e)CsCeSe2的零场单晶中子衍射测量结果;(f)CsCeSe2的磁结构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谢涛副教授与合作者团队又在极低温(70 mK)条件下开展了非弹性中子散射的测量,采集了从零磁场到面内饱和磁场以上的自旋激发数据。结果显示,低磁场下(≤ 4 T)的自旋激发有明显的反常行为。在低于饱和磁场时,尽管自旋波的色散可用经典的线性自旋波理论来描述,但自旋波有明显的谱线展宽和强度的重新分布(图2b-d)。而在临界磁场附近(4 T),测得的自旋激发能量与线性自旋波理论的计算有较大出入,且在布里渊区的中心(Γ点)有一个额外的“弧”型强度(图2e)。在进入极化态后,自旋波呈现出经典的余弦式色散(图2f),并随磁场的进一步增大被线性地抬升到更高能量。为了描述低磁场区域的反常自旋激发和高磁场下(≥ 5 T)的经典自旋波,该团队考虑了非海森堡型的(非各向同性的)最近邻反铁磁哈密顿量。他们首先利用线性自旋波理论拟合了极化态的经典自旋波,并得到了一组最优的交换耦合参数:J= 72.5 μeV, XXZ各向异性 Δ = 0.25,J±±/J= 0.52,Jz±/J=0.41(图2a)。如前所述,在线性自旋波理论近似下,基于这一系列参数的结果不能很好地描述低磁场下的反常自旋激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团队针对自旋动力学结构因子展开了精确对角化计算(结果如图2g和h),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从而证明了上述交换耦合参数在低磁场时的正确性,并指出在低磁场区域自旋激发的反常行为来自磁子间的相互作用(magnon-magnon interaction),以及磁子(single magnon)与双磁子连续激发(two-magnon continuum)的相互作用。这一工作揭示了在磁性哈密顿量的交换耦合矩阵中,非对角项J±±和Jz±在形成条纹(stripe-yz)型磁有序和产生反常自旋激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此外,通过对非对角项J±±和Jz±的线性组合还可以得到著名的Kitaev相互作用项。这些实验结果呼应了此前关于二维三角晶格反铁磁体系的理论工作,展示了该体系的自旋动力学中复杂的多体物理现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阻挫磁性的理解。图2:CsCeSe2的自旋激发谱、精确对角化计算及三角晶格反铁磁体系的交换耦合参数相图:(a)固定XXZ各向异性 Δ = 0.25时的三角晶格反铁磁体系的交换耦合参数相图及CsCeSe2在相图中的位置;(b)-(f)CsCeSe2在系列变化的磁场中的自旋激发谱及其与线性自旋波理论近似下计算结果(灰色曲线)的对比;(g)和(h)为精确对角化计算所得的动力学结构因子与实验数据点(蓝色空心点)的对比,绿色曲线为线性自旋波理论近似的结果,红色曲线是双磁子连续激发(two-magnon continuum)的下边界。 这一系列成果在2024年8月29日以“Quantum Spin Dynamics Due to Strong Kitaev Interactions in the Triangular-Lattice Antiferromagnet CsCeSe2”和“Stripe magnetic order and field-induced quantum criticality in the perfect triangular-lattice antiferromagnet CsCeSe2”为题同时在著名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物理评论B》(Physical Review B)上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谢涛副教授是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子科学与技术中心为两篇论文的第一单位。这一系列工作是与南方科技大学吴留锁教授、赵南博士,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邢捷博士、A. Podlesnyak博士等,美国高场实验室N. Harrison博士,德国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S. M. Avdoshenko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A. L. Chernyshev教授,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S. Gozel博士、S. E. Nikitin博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保罗谢勒研究所)A. M. Läuchli教授等众多科学家们通力合作完成的,S. E. Nikitin博士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实验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到了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刘洪涛老师的悉心帮助。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公共科研平台、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大力支持。原文链接:论文1:Xie et al., Phys. Rev. Lett. 133, 096703 (2024):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3.096703论文2:Xie et al., Phys. Rev. B 110, 054445 (2024):https://doi.org/10.1103/PhysRevB.110.054445部分参考文献:Y.-D. Li et al., Physical Review B 94, 035107 (2016);P. A. Maksimov et al., Physical Review X 9, 021017 (2019);Y. Li et a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5, 167203 (2015);W. Liu et al.,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35, 117501 (2018);T. Xie, et al., npj Quantum Mater. 8, 48 (2023).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叶鹏教授团队在元胞自动机、拓扑物态与量子纠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对量子多体物质态的分类与刻画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一课题,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可能会带来新的见解。 近日,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叶鹏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类新的物质态的严格可解模型的构造、分类与理论探测方法。通过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高阶元胞自动机(Higher-Order Cellular Automaton, HOCA)方法,叶鹏教授课题组构建的这一类物质态具有丰富的子系统对称性,包括之前没有被发现过的具有混沌结构的子系统对称保护拓扑序以及同时具有分形和线型结构对称性的对称保护拓扑序。这一类模型被称为高阶元胞自动机生成的对称保护拓扑序(HOCA Generated Symmetry-Protected Topologial phase, HGSPT phase)。图1 不同阶的线性元胞自动机(CA)生成的对称保护拓扑(SPT)模型类型的对称性示意图。 这一类物质态被证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能够局域地模拟任何有限区域内的子系统构型。HGSPT的非平凡基态可以被多点奇异关联函数(Multi-Point Strange Correlator, MPSC)所探测。叶鹏教授团队构造了一套通过构建MPSC来探测HGSPT非平凡基态的程序,并证明了存在一类模型的基态只能被多点奇异关联函数探测而不能被通常的两点奇异关联函数探测。同时,研究团队揭示了多点奇异关联函数和该模型的赝拓扑纠缠熵(spurious topological entanglement entropy,STEE)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说明了通过上述程序构造的多点奇异关联函数中的算符乘积会在系统的三体拓扑纠缠熵计算中产生贡献,从而使得系统产生STEE。这一发现阐明了在对称保护拓扑序的短程关联基态中,两种来自于对称性的几何性质所产生的长程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图2 I-MSPT模型的哈密顿中的两项的两种可能的重叠方式。灰色圆圈表示来自两个项的重叠的 X 和 Z Pauli 矩阵。黑色晶格和蓝色虚线晶格分别表示子晶格。 这一研究将计算机科学中的高阶元胞自动机的概念引入凝聚态物理的拓扑物态理论研究中,并由此发现了大量新的拓扑物质态,阐明了对称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对于物态分类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多点奇异关联函数的概念并阐明其与赝拓扑纠缠熵的关系,该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凝聚态关于物态分类的研究,并因其丰富新奇的现象而获得量子信息领域、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28日以 “Higher-order cellular automata generated symmetry-protected topological phases and detection through multi point strange correlator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RX Quantum》上,共49页。PRX Quantum(ISSN: 2691-3399)是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一份高度精选的、开放获取、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目前年发文量约200篇(2023年一共192篇),专注于发表具有杰出和持久影响力的研究。本工作作者包括团队的博士生张杰宇同学(第一作者)、博士生李萌远(刚毕业)。叶鹏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为该成果的唯一署名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xquantum/abstract/10.1103/PRXQuantum.5.03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