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全球英才依托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

铁电-金属异质结中极性斯格明子的实验构筑

第十七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在珠海成功举办

本实验室张潇悦副教授课题组在极性与分子构象耦合关系的纳尺度表征新方法上取得进展

阴帅组与中科院物理所李自翔组合作在量子临界动力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王月琴厅长一行到本实验室调研指导

姚道新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量子相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松校长带队到本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及工作指导

本实验室陈伟津教授课题组发表拓扑磁结构形变与涌现力学综述文章

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激发师生校友奋进力量

2024年11月12日,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致信。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并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在学校引发热烈反响,学校党委于12日中午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我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 广大师生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的要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感恩奋进、勇毅前行,奋力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学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重要贺信,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倍感振奋。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为百年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100年来,中山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心同向同行,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史册中写下了精彩的中大篇章。百年新征程上,中山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推动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旗帜引领方向,使命汇聚力量。百年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为新的起点,汲取思想伟力、踔厉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校党委书记朱孔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中山大学师生和学校发展的深切关怀,为学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着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磅礴动力。 百年新征程上,中山大学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根本追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重大原始创新,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不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奋力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大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松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学校开启新百年征程指明了方向,让我这个学在中大、教于中大的中大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一流大学不仅是提供优质教育的平台,还是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而民生的重要方面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一名医生,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带领团队继续发挥鼻咽癌防治领域学科优势,攻坚克难,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作为一名医科教师,我将传承中大红色基因,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承薪火,培养引领未来的肿瘤防治人才;医学科技创新是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我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砥砺奋进,让医学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马骏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对中山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中山一院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医疗行业的国家队,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在培育医学拔尖人才、实现协同创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健康湾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再立新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 中大建校百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让我们所有中大人备受鼓舞、心潮澎湃。总书记的贺信为我们中大下一个百年的发展进步指引了方向,更是提振了我们守正创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伟大事业,成于实干!我们必将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寄语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嘱托,苦干实干,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持续推进医科教学改革、探索医科教育新形态新范式,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医学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大力量、逸仙智慧。——台籍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许可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勉励中山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爱国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格。中山大学自诞生之初便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中大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学校发展百年来所秉持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的志业追求,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大人传承使命,继往开来。近年来,党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微党课”大赛及优秀作品展播、“信仰对话”活动、“七一表彰”暨先进事迹展播大会等活动,用师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党的创新理论,讲述身边榜样,传承红色基因,阐释中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凝聚师生力量,奋力谱写中山大学新的百年华章!——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晓萌 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给学校建校百年的贺信,倍感荣光,备受鼓舞,感受到总书记对中山大学师生校友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牢记育人初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航指引。学校党委宣传部将继续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新做强做实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助力培养可堪大用的民族复兴新人。加快高校新型舆论阵地建设,打造师生尤其是青年学子喜爱、亲近、实用的思想阵地,一体融合推进网上网下同心圆建设和壮大。传承中大红色基因,创新高校“大思政”工作形式和实践路径,努力让中山大学成为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土和高地。——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大建校百年之际发来贺信,让我们备受鼓舞。作为国家水产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聚焦大食物观和水产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牧场的发展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创建环境友好的健康高效水产动物养殖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 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大学,中山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在开展研究孙中山及传承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使命感。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孙中山研究平台,长期开设有“孙中山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不断推进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在继承前辈学者教学与学术研究基础上,围绕孙中山与近代革命、中山精神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题深化研究,积极培养孙中山研究的后备人才,依托孙中山纪念馆做好文化传承,紧扣时代脉搏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的标识性概念为基础构建中国革命历史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安东强 读了总书记给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的贺信,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中山大学具有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地区传播与实践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筹建与百年的教育实践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代代中大学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总书记的贺信发出新的号召,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的“中大篇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沈成飞 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贺信,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了如山厚望并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涵要义,进一步强化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最后一公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双融双促,形成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党建工作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海洋学科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五育并举,探索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要秉持人才强院理念,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我们将学习领会重要贺信精神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和大湾区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李春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寄托了对中山大学的殷切期望,更为我们指引了前进方向,集成电路学院深受鼓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集成电路领域责任重大。我们将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投身教育改革,让创新在学院内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以更饱满的信心、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向着成为行业尖兵的目标奋进,为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建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山大学百年华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校的深情厚谊与崇高期许。作为岭南学院一名研究金融学的教师,我致力于探寻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之道。回首往昔,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诲,犹在耳畔,激励着代代中大学人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展望未来,我将秉持初心,将个人学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领学生深耕中国实践、贡献中国智慧,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经济与管理学部办公室主任岭南学院副教授 张一林 中山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培养无数品学兼优的卓越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给百年中大的贺信,让中大学子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学子,在中山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求学8年中,“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与病患,推动两岸医学交流,努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造福更多患者。同时,我将主动投身志愿医疗服务,践行关怀与奉献精神,让医学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继续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为推动中山大学医学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学2022级硕士生许錞炘(中国台湾籍) 正值中山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深情勉励全体师生。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既是对中大发展历程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山大学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中大百年,是一代代中大人孜孜不倦追求进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国家不断走向强盛的历史缩影,更是迈向强国建设新征程的新起点。 作为中山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博士生,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更加坚定了“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信念。我将以此为动力,继续深耕航空航天领域,勇攀科研高峰,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国铸剑”的使命,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贡献微薄却坚定的力量。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我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百年征程中续写辉煌,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推动我国成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航空航天学院2022级博士生、第26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员叶哲 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的重要贺信。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让我倍受鼓舞,深感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为一名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学生,我深知责任重大。海洋是国家战略的关键领域,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衷心祝愿母校生日快乐,再创辉煌。我辈学子也将以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为契机,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任务为指引,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己任,立足学科特色,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第27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员赵芙蓉

转载 | 芙蕖自洁,兰若自芳——物理学院2024“芙兰励教奖学金”颁奖仪式顺利举办

11月10日,随着“芙兰堂”揭牌典礼的圆满举行,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三教学楼正式迎来了它的新名字——芙兰堂。随后,世纪华诞·中山大学芙兰奖颁奖典礼于“芙兰堂”讲学厅举行,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王猛教授等11个科研团队及个人荣获世纪华诞中山大学芙兰奖。▲芙兰堂揭牌仪式嘉宾合影▲刘修婉学长在世纪华诞·中山大学“芙兰奖”颁奖典礼上致辞 为共贺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纪念芙兰奖设立三十周年,物理学院2024年“芙兰励教奖学金”颁奖仪式随后在“芙兰堂”讲学厅拉开序幕。▲与会人员合影 捐赠方陈运河、刘修婉学长伉俪,李焯芬院士、叶嘉安院士、陈万雄教授、单周尧教授、黄玉山教授诸位“芙兰奖”评委,物理学院领导班子代表,物理学院“芙兰励教奖学金” 历届获奖者,物理系64级校友代表等出席本次颁奖仪式。仪式由物理学院郭东辉院长主持。 物理学院赵福利书记代表全院师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校友们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三十年来,“芙兰奖”见证了无数青年学者、优秀学子的成长成才,激励他们探物究理、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刘修婉、陈运河学长伉俪慷慨解囊的善举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更是对中大精神的生动传承。希望获奖的青衿晚生们,在前辈们的光辉榜样下,继续秉持“芙兰”精神,追求卓越,芬芳自溢,为物理学科殿堂增添更加璀璨的光芒。▲赵福利书记致辞 物理学院郭东辉院长主持仪式,并宣读2023及2024年物理学院“芙兰励教奖学金”获奖名单。▲郭东辉院长主持仪式并宣读获奖名单 前物理系党委书记欧阳可全、校工会常务副主席许东黎、前物理系主任徐耕、学院现任领导班子代表,共同为王雪华教授、金修奉教授等55名到场的物院获奖师生颁奖。仪式还特别邀请了刘修婉学长等35位64级物理系学长,亲手为物理学院的优秀教师、学子颁发这份荣誉,将“芙蕖自洁,兰若自芳”的精神代代相传。▲获奖师生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物院师生获奖感言王猛教授:在中山大学世纪华诞荣获中山大学“芙兰奖”,对我来说是一份巨大的荣誉,我想这也必将激励学校从事原创基础科学研究的中青年教师。中山大学百年文脉积淀是我们创新的沃土,学校和校友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保障。芙兰奖草木寸心、欲报春晖的精神体现的是校友对母校的关心和牵挂,对在校师生的关爱和支持。我将以“芙蕖自洁,兰若自芳”作为为人、为学、为师的追求,努力工作,回馈学校,为中大下一个百年发展贡献力量!2024级博士生马培跃: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能获得“芙兰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励金”,我深感荣幸与责任。此奖学金寄托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象征着“芙蕖自洁,兰若自芳”的品德,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作为研究生干部,我致力于服务同学、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感谢学院提供的成长平台,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支持。这份奖励将激励我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与工作,传承中大精神,为母校的辉煌添砖加瓦,不辜负这份殊荣与期望。2022级硕士生贺蓝叶:非常感谢陈运河、刘修婉校友前辈的慷慨捐赠,也感谢物院师生对我的支持和认可。获得芙兰研究生干部奖励金,我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我将珍惜这份荣誉,继续努力,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希望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2022级硕士生李锶阳: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芙兰奖优秀研究生干部这一殊荣,这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作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我致力于服务同学,积极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大家信赖的伙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珍惜这份荣誉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成绩,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23级硕士生李博文:在中大世纪华诞之际,荣获“芙兰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励金”,我倍感荣幸。芙兰精神“芙蕖自洁,兰若自芳”,在无声中激励着每一位学子默默耕耘,追求卓越。回首过往,我与同学们并肩前行,或在学术道路上奋力攀登,或在服务工作中倾注热忱,点滴历程皆因中大的滋养而愈加丰盈。此次获奖,是对我成长的鼓励,更是继续进取的召唤。我将不负这份荣誉,铭记初心,用实际行动传承芙兰精神,为中大增添一抹绿意,愿在春晖中反哺寸草之心。芙兰盛放三十载清香满溢康乐园愿芙兰长青葳蕤盛放薪火相续遗泽余芳中山大学物理学院2024年“芙兰励教奖学金”获奖名单一、芙兰硕士生奖学金侯锦添、魏文杰、王千久、王士摄、岳衍锦、钟宇勋、欧颖熙二、芙兰博士生奖学金蔡嘉琪、张锋俞、张梦菡、张天朋三、芙兰优秀论文奖学金黄潮欣、李致、任建华、王润晨、王栩莹四、芙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陈翠群、陈绪梁、戴敏芝、黄湘烦、廖明华、彭心影、朱迪、赵世博五、芙兰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励金贺蓝叶、李博文、马培跃六、芙兰优秀教师励教金(一)教学类黄臻成、刘新智、王靖颖、王伟良、文锦辉(二)科研类王雪华、金修奉、陈伟、项泽亮、谢涛(三)管理类黄婧、沈杏艳中山大学物理学院2023年“芙兰励教奖学金”获奖名单一、芙兰硕士生奖学金王越其、邱文渊、黄一洲、黎智轩二、芙兰博士生奖学金王世钰、吴璋霖、陈翠群、范静怡三、芙兰优秀论文奖学金刘俭伟、李学诗、张志锋、罗光、霍梦五四、芙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朱迪、庄正洋、李婧嫄、李锐豪、连丁坤、何涌、陈雨轩、黄星、黄潮欣、霍梦五五、芙兰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励金宁云松、庄正洋、李锶阳、吴城鑫、邹嘉进、张龙飞、郑大鹏六、芙兰优秀教师励教金(一)教学类司徒树平、江绍基、李竟成、陈羽、姚道新(二)科研类王猛、刘进、李华山、周张凯、凌家杰(三)管理类孙玉银、雷世菁

百年中大正青春!中山大学校庆大会全纪录来了

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黄坤明宣读贺信并致辞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11月12日,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 12日的中山大学绿荫苍翠,处处洋溢着喜悦氛围。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承伟人志业,弘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走过世纪风雨兼程,共迎九万里风鹏正举。 上午9时,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体育馆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关心中山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襄盛会。大会现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原省长黄华华,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省长王曦,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忠华,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古洁,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成员张国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贞琴,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郑轲出席会议。 此外,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让·马里·莱恩,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会长林恩·帕斯卡雷拉,中山大学名誉校董、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教授,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院士,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教授,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教授,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韩文胜,中山大学校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眼科研究所科学家陈之昭等出席大会。 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同志主持庆祝大会。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他表示,希望中山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百年校庆为新起点,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在培育拔尖人才、推进科教协同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东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力支持中山大学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读贺信并致辞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同志表示,在中山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全局高度,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待和明确要求,为中山大学及中国高等教育在新的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山大学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四要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希望中山大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同志致辞 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山大学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发展的亲切关怀,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山大学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主持会议 吾校矗立谱华章,山高水长启新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大会上致辞。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致辞 高松校长指出,历经一个世纪,中山大学坚守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传承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造就开放包容的宏阔格局,形成笃行担当的务实作风,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办学光辉历程。百年校庆是学校办学历程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新起点。面向新的百年,中山大学将矢志不渝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引领学术,创新创造服务发展,引育并举铸魂强师,融通中外扩大开放。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内高校代表、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代表北京大学及各兄弟高校,向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并为中山大学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向接续奋斗的一代代中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国内高校代表、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致辞 他表示,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都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携手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南来北往、守望相助的一段佳话,塑造了两校学脉相系、文化相通的深厚渊源。近年来,北大和中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面向未来,北京大学愿与中山大学一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深化传统友谊、加强优势互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增进务实合作,携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国外嘉宾代表、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会长林恩·帕斯卡雷拉在致辞中代表中山大学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多个合作伙伴,向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达祝贺,同时向中山大学100 年来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致敬。林恩·帕斯卡雷拉表示,中山大学在与各种类型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堪称典范,与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及组织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合作,为建立合作关系和共同发展目标擘画了清晰蓝图。国外嘉宾代表、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会长林恩·帕斯卡雷拉致辞 校友代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科学家陈之昭在致辞中回顾了在康乐园成长、学习的时光。她表示,母校的发展一直是广大校友牵挂在心的事情。这次重返母校,亲眼目睹了母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青年学子的朝气蓬勃,内心十分欣喜。作为中山大学的“儿女”,共饮珠江水、同沐白云风,以身为中大校友为荣、愿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她同时向海内外校友和在校师生员工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推陈出新、引领潮流、造福乡梓百姓。校友代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科学家陈之昭致辞 教师代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卢宇彤以“成长”为关键词在会上表达了对百年中大的拳拳祝福和工作感悟。她表示,和广大教师队伍一样,在这里,她收获了个人成长,无比感恩;见证了学生成长,无比欣慰;参与了事业的发展,无比自豪。大学是让人成长的殿堂,为教师者,当唯真唯实强创新;为学生者,当好学好问向未来;为管理者,当善治善管诚担当。祝福每一个中大人,祝福每一个关心支持中大的人。教师代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卢宇彤致辞 学生代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钟睿祺同学发言。他表示,世纪中大给予青年学子报国志向和追梦力量、指引学子逐浪潮头。作为中大学子,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站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起点,立志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大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学生代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钟睿祺发言 庆祝大会后,中山大学举办了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创新发展论坛。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介绍了创新发展论坛主题,“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举办创新发展论坛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贺信精神,对新百年的中大学术寄予厚望,继往开来、再续新篇,努力走在学术前沿,持续不断地贡献卓越的思想和学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之服务国家发展,贡献人类进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马里·莱恩教授,图像视频AI 及搜索和云计算领域资深专家、88级数学系朱会灿校友,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77级中文系校友陈平原教授作主旨演讲。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主持创新发展论坛 让·马里·莱恩教授从宇宙的演化开始,介绍了从物质到生命的基本化学原理,以化学的观点构建了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的桥梁。科学知识无边界,科学塑造人类的未来。他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在哪个时代,都担负着相同的责任,那就是对世界、科学、生命不休止的探索,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探索应永不止歇。让·马里·莱恩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朱会灿先生分享了AI领域的进展以及创新创业的机会。他介绍,AI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已变得极其重要,也引起了风险投资热潮。无论是依托算力、算法和数据发展的大模型领域,还是帮助人类实现营销,辅助编程,客服和娱乐等功能的AI应用领域,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AI也将会推动金融、教育、医疗和法律等领域实现颠覆性进展。他期待中山大学能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参与到日新月异的全球技术变革之中。朱会灿先生进行主题演讲 陈平原教授以《中大以及现代中国大学的使命与愿景》为题作报告。他从中山大学校史肇始,阐述了以孙中山先生其人格、其精神、其旗帜、其光环为中山大学锻造了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理性底色。一百年来中山大学所沉淀而成的文化基因包含了传统的岭南文化、近代以后的广东意识、近年迅速崛起的大湾区精神三个层次。陈平原认为,在大背景下思考学校以及现代中国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定能在新的百年更上一层楼。陈平原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广东省和有关方面的老领导、相关国家部委、广东省21个地市、50余个厅局单位和机构的代表,120多所境内外高校、科研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远至新疆喀什、西藏拉萨等民族地区,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领导、嘉宾、校友,新闻媒体代表,以及热心支持中山大学事业发展的捐赠人代表,中山大学的老领导、老教师、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共5500余人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主会场出席大会。中山大学在其他校(区)园还设置了分会场。 此外,学校还收到了国内外兄弟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中学以及地方校友会等221个单位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个人发来的170余封贺信、题词,50多个祝福视频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祝福。山高水长、根深叶茂上下求索、海纳百川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学术交流

查看更多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王猛教授团队在双层镍氧化物La3Ni2O7-δ的磁激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陈伟津教授课题组在斯格明子力电耦合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谢涛副教授在阻挫磁性材料CsCeSe2的磁结构和自旋激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叶鹏教授团队在元胞自动机、拓扑物态与量子纠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钟定永教授团队在二维磁性-超导异质结量子物态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查看更多

科研进展

2025/03/13 18:46

科研进展 | APL Rising Star Award: 铌酸锂单晶光致铁电畴壁电输运性能研究

铁电畴壁的电导率(DWC)是一种十分有趣且具有丰富应用前景的功能特性,可以通过多种外部刺激进行控制和操纵,例如可利用电场和力场对畴壁的形态及其电输运特性进行调控。与电场和力场相比,光场可以为铁电材料提供更为灵活可调的调控与探测手段,然而,利用光学手段对铁电畴壁形态及其电导率进行调控与探测的研究仍较为匮乏。一方面,基于二次谐波或拉曼微光谱,光学方法可以提供畴壁分布和倾角的信息,也可以探测畴壁的振动模式;另一方面,光子也可以直接用来激发载流子,进而作为兼具光谱可调性能的探针来推断导电畴壁的局部吸收性质以及带隙情况。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聚焦于具有优异非线性、压电、电光等多种功能特性的铌酸锂(LNO)单晶材料。通常情况下,LNO单晶的矫顽场约为 21 kV/mm,若使其自发极化翻转需要上千伏特的电压。传统上,可通过在LNO单晶中掺镁(MgO)的方法来降低矫顽场,有报道5 mol %掺镁LNO矫顽场可降至同成分LNO单晶的一半以上。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紫外光辅助的方法进一步大幅降低了LNO极化反转的操作电压。如图1a所示,实验上通过800 V电压即可在5 mol % MgO掺杂的、厚度为200 μm的LNO单晶中形成极化反转的六角形畴结构。接着通过电压增强方法可以促使畴壁倾斜形成六角形带电畴壁(图1d)。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一种二次电压增强方法可以获得高密度的带电畴壁,如图1e、f所示,LNO单晶从顶部至底部畴结构的三张SHG切片图能够明显展示畴壁的倾斜变化情况。图1. 铌酸锂单晶高密度带电畴壁的制备流程。(a) 紫外光辅助预极化装置示意图;(b) 通过电压增强方法促使畴壁倾斜形成带电畴壁示意图;(c) 二次电压增强方法形成高密度带电畴壁示意图;(d)、(e) 六角形畴演化至高密度畴的二次谐波显微镜(SHG)成像图;(f) 畴结构从单晶顶部至底部的三层SHG图像。 为了探究光照对不同密度畴壁电输运行为的调控性能,研究人员制备了Sample A(LNO单晶)、Sample B(包含一个六角形带电畴壁的LNO单晶)和Sample C(包含高密度带电畴壁的LNO单晶)三个样品,并对其在黑暗以及从500 nm到310 nm不同光照波长下的I-V特性进行了表征,如图2(a)、(b)、(c)所示。所有样品均在光照波长为310 nm处表现出最大的光诱导电流,而且也发现三个样品的归一化光电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表现出了差别的弛豫现象,如图2d、e、f所示。有趣的是在亚带隙照明中也观察到了明显的畴壁电流值增强,这也暗示了电子带隙内态的存在和决定性作用,这些电子隙内态有助于电子沿带隙的输运。图2. 三个不同带电畴壁密度样品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电输运性能比较。(a)-(c) 黑暗和不同光照条件下三个样品的I-V曲线对比;(d)-(f) 归一化光电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弛豫情况。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将光照装置与扫描探针显微镜结合,通过c-AFM表征获得在微观尺度下不同光照条件畴壁的电导情况(图3a)。经图3b的PFM结果与图3c、d、e的c-AFM结果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到畴壁区域的电导随着波长的降低而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将PFM图分别与c-AFM图叠加,提取和总结了在黑暗条件、330 nm和310 nm光照条件下,畴壁和非畴壁处电流分布的直方图,发现非畴壁处的平均电流几乎不变,而所有高电流的贡献都来自于畴壁区域,最大的电流增加现象出现在310 nm光照。上述结果均证明了光诱导产生的畴壁电流确实局限于畴壁区域,而不是源于体电导率的影响。图3. 结合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畴壁的电导细节和差异。(a) 光照与扫描探针显微镜结合的示意图;(b) 畴结构的PFM图;(c)-(e) 在黑暗和光照波长为330 nm、310 nm条件下畴结构的c-AFM图;(f)-(h) 畴壁和非畴壁区域在(c)-(e)结果中的电流分布直方图。 相关成果以“Comparative study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ic transport along ferroelectric domain walls in lithium niobate singl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丁丽莉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工作同时也被选为Editor’s pick,丁丽莉博士也因此获得了Applied Physics Letters期刊2024年度的Rising star award。该研究依托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青年优秀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63/5.0205877

2025/02/25 16:12

科研进展 | 光热敏感VO₂高精度(~10με/200nm)应变分布表征

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外界刺激、微结构变形高度相关。实现功能材料应力/应变分布的精确表征,是揭示物性、外场和微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二氧化钒(VO₂)作为一种典型的强关联功能材料,体现出近常温的金属-绝缘体相变特性。凭借其卓越的物理特性和高环境敏感性,VO₂在传感器、执行器、智能窗以及突触电子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其金属-绝缘体相变和铁弹性畴切换,与裂纹孔洞缺陷及材料局部应变分布高度相关。揭示局部应力/应变对金属-绝缘体相变的作用提高VO₂调控的精确性,解耦缺陷等微结构对相变的影响提高VO₂材料和器件的可靠性,都需要我们能够实现VO₂高空间分辨和高应变测量精度分辨的应变应力表征。 拉曼光谱技术因其具有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的优势,被广泛用于表征局部晶格变形、应力/应变分布、相/畴变等。但VO₂作为一种光热外场敏感的材料,拉曼光谱技测试中的激光辐照会在VO₂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光、热、应变等干扰。VO₂的多种物理性质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使得拉曼光谱难以准确反映其内在微观结构和应变分布。低功率的激光辐照会导致拉曼测量的信噪比降低,影响测量精度;而高功率的激光辐照则会引起拉曼峰漂移,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开发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新方法,解决拉曼对功能材料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之间的矛盾,解耦VO₂的物理性质与外部刺激的相关性,实现微观结构和应变分布的高空间分辨和高精度应变表征,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室科研团队结合拉曼光谱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发现了激光辐照下单斜相VO₂拉曼频移与激光功率的线性关系,并揭示了该线性关系来源于光热应变。通过线性拟合和外推,提出了一种应变分辨率低至十微应变(~10με,即10-5)和空间分辨率为亚微米(~200nm)的高精度应变分布拉曼表征新方法。相关成果以“Linear Interplay Between Raman Shift and Laser Irradiation in Photothermal-Strained Monoclinic Vanadium Dioxide”为题在线发表在微纳米物理力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Small上,该工作被邀请为期刊封面文章(图1)。图1 文章选为Small期刊封面图片。研究成果发展的功能薄膜拉曼应变分布表征新方法,实现十微应变精度亚微米的应变分布表征,可精确识别VO₂纳米片两个铁弹性畴的错配应变,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看破伪装和幻象,揭示微观真相。 本实验室科研团队首先探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对无应变单畴VO₂拉曼测试的影响(图2a)。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VO₂拉曼峰的波数线性减小,且标准差显著减小。绘制VO₂拉曼峰的偏移量与激光功率的关系,通过线性拟合和外推,可获得无激光辐照无应变的本征拉曼峰(图2b)。基于这条无应变线性标准曲线,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聚焦拉曼技术的高精度应变分布表征新方法。测量局部拉曼位移,与标准线性曲线进行比较,可以获得除去光热应变后的实际应变。通过实验中拉曼频移曲线的斜率和标准差可确定应变测量精度可达到17 με。该方法的应变和空间分辨率分别低至十微应变和亚微米,可以无损和非接触地在纳米尺度精确表征光热敏感材料VO₂在相变、薄膜转移和畴切换过程中的应变分布。通过所提出的应变表征新方法,科研团队清晰地表征成像了VO₂纳米片两个铁弹性畴之间由于畴错配导致的极低水平应变(~1‰)(图2c)。图2 VO₂纳米片应变分布的高精度拉曼表征方法。a. 拉曼测试的实验示意图。插图为VO₂纳米片的偏光显微镜图像,图中指明了VO₂的晶体取向和拉曼激光。b. VO₂纳米片的拉曼频移随激光功率变化的曲线。虚线为拉曼位移与激光功率之间的线性拟合线。c. 用文章所提出的新方法测量的VO₂畴壁两侧的错配应变。(b)中的紫色和绿色数据点是分别从(c)中紫色和绿色点标记的地点测量到的拉曼频移。 为了揭示激光辐照诱导VO₂拉曼峰线性偏移的内在机制,本实验室科研团队在不同激光辐照功率、不同衬底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无应变的单畴VO₂纳米片进行了拉曼测试(图3a),并基于光热应变机制假设,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VO₂纳米片激光辐照下的应变水平和分布(图3b和图3c)。实验发现,激光辐照功率与拉曼位移偏移量呈线性关系,其中斜率取决于衬底的导热系数,截距取决于VO₂纳米片的温度。当改变衬底类型时,衬底导热系数越高,线性关系的斜率越陡,并且所有线性关系的外推值都收敛于零激光功率下相同的本征拉曼峰值处(图3d)。当改变衬底温度时,频移曲线则遵循相同斜率的线性关系,VO₂纳米片的温度越低,导致本征拉曼峰的外推截距越大(图3e)。基于光热机制假设,有限元模拟计算了不同激光辐照功率、不同衬底和不同温度下VO₂应变分布。有限元结果体现出与拉曼实验结果类似的线性关系。应变结果在外推到零激光功率处时,不同基底的应变曲线呈线性收敛;不同温度下的线性应变曲线斜率相同(图3f和3g)。模拟得到的应变曲线与拉曼实验中的频移曲线具有相同的特征,通过相互验证揭示了拉曼位移与激光照射的线性关系来源于单斜相VO₂的光热应变。图3 激光辐照下VO₂纳米片光热应变的有限元模拟。a. 有限元模型示意图。b. 当温度为25 ℃和激光辐照强度为0.8 mW时,转移到PDMS的VO₂纳米片的应变 分布。c.激光功率从0到0.8 mW变化时,光斑附近的应变分布。直径为1微米的白色虚线圈表示激光光斑的区域。d,e. VO₂纳米片在不同衬底(d)和不同温度(e)下的拉曼频移。f,g. 在不同衬底(f)和不同温度(g)下,VO₂纳米片体积应变随激光功率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果结合微拉曼光谱和有限元方法,发现了无应变单斜相VO₂中拉曼峰频移与激光辐照之间的线性关系,揭示了基于激光辐照引起光热应变的拉曼峰线性漂移机制。通过对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和外推,得到VO₂拉曼峰漂移的应变依赖系数、无应变、无激光辐照的本征拉曼模和可用于不同激光功率下精确应变测量的无应变标准直线。研究团队发展出一种基于拉曼的高精度应变分布表征新方法,应变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十微应变(~10με)和亚微米(~200nm)。该拉曼应变分布表征方法排除了光敏感功能材料VO₂在实验测量时受激光辐照的影响,且可以推广到其他对多种外部刺激敏感且多种物理性质耦合的功能材料。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功能材料多种物理性质耦合与外部刺激相关性的基本作用机制,而且发展了功能材料的微结构和应变分布的精确表征方法。 该研究成果由中山大学独立完成,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李迎波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依托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磁电物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平台支持开展实验和模拟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为该研究工作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论文信息:Yingbo Li, He Jiang, Yanqing Zhang, Linjie Liu, Haohua Wen, Yue Zheng, Wenpeng Zhu*. Linear Interplay Between Raman Shift and Laser Irradiation in Photothermal-Strained Monoclinic Vanadium Dioxide. Small, (online: 01 December 2024) doi.org/10.1002/smll.202407777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07777

2025/01/24 11:01

科研进展 | 本实验室姚道新教授团队在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姚道新教授最近在Science Bulletin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instein-de Haas effect: a bridge linking mechanics, magnetism, and topology”的展望论文。文章系统介绍了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电子与晶格之间角动量转移的微观机制,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在拓扑系统中的体现,以及手征选择性磁-声耦合等重要内容。图1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a)实验装置;(b)理论机制。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是指由磁化诱导的机械旋转现象。如图1(a)所示,一个圆柱形的铁磁体通过细线悬挂,并在其表面缠绕导线;当电流通过导线时,铁磁体发生旋转。该效应在一个多世纪前便已成功实现。然而,随着自旋电子学及磁子学的迅速发展,这一“百年老树”不断焕发新芽,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惊喜与启示。首先是电子与晶格之间的角动量转移机制。在早期,科学家主要聚焦于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实验实现,对其微观机制的探索则多停留在唯象理论层面。伴随着超快退磁技术的进步,探测晶格动力学和退磁的手段日益精进,近年来对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起源的认识取得了显著进展,电子轨道、自旋和晶格等自由度之间的角动量转移变得愈发清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手性声子和声子磁矩等新概念被提出,不仅将声子角动量引入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研究范畴,还揭示了声-磁耦合的手征选择性和非对易性等重要特性。这些发现为谷电子学(特别是电子谷内和谷间散射)以及声子热霍尔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这些进展对基于磁力耦合的功能型传感器、存储器件、新型材料设计以及量子信息处理等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图2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联系起磁学、拓扑、力学。(a) 超快退磁过程;(b)声子热霍尔效应;(c)声子磁矩;(d)手性声子。 与此同时,在凝聚态物理学的“新宠”—拓扑物态领域,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也开始展现其价值。对于拓扑磁子系统,贝利曲率可以赋予磁子额外的“轨道角动量”,与固有的自旋角动量相结合,使得系统能够自主实现该效应。目前,关于拓扑磁子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实验尚待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拓扑磁性材料中,拓扑角动量和机械角动量均对该效应产生贡献,因此开发区分和量化这两种角动量贡献的实验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除了动量空间中的拓扑系统,实空间中的斯格明子系统也是实现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良好载体。通过角动量转移的力学手段,可以有效调控斯格明子的大小、形变及输运特性。由此,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这一基础而深刻的概念,将磁学、拓扑、力学紧密交织,构建了蕴含研究潜力的交叉网络。图3 拓扑磁子的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a)理论机制;(b)实验构想;(c)斯格明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不仅在物理领域影响深远,其研究意义还延伸至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最新研究表明,某些生物体(例如一些鸟类和昆虫)可能依赖于原子级别的磁性相互作用进行导航,这与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基本原理存在直接的关联。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揭示这些磁感应现象背后的生物物理机制。另外,该效应的实验体系正逐步从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甚至包括纳米尺度及分子尺度的研究。这种对微观磁体系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比如磁性分离、磁性转染、磁性药物靶向、肿瘤磁热疗、核磁共振成像等。图4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磁感现象中的MagRs机制;(b)肿瘤磁热疗;(c)磁性转染。 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DOI: 10.1016/j.scib.2024.12.006)。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聂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姚道新教授为通讯作者。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项目等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4008892

查看更多

现任领导

郑跃

教授

主任

郭东辉

教授

副主任

姚道新

教授

副主任

王猛

教授

副主任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本实验室研究生荣获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优秀海报奖
优秀研究生风采(三)丨张梦菡:有志者,事竟成
优秀研究生风采(二)丨黄一洲:甘之如饴 不遗余力
优秀研究生风采(一)丨黎智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本实验室组织学生与力学大师面对面交流座谈会
查看更多

党建专题

text here

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党小组参观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