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韩成成 副教授
报告摘要:当前非线性结构形成与星系形成的理论框架,主要建立在一个核心概念之上:宇宙中的暗物质大多聚集在被称为暗物质晕的维里化团块中,这些晕的边界通常由其维里半径来定义。然而,随着暗晕的增长,它们不可避免地被新近吸积的、尚未维里化的物质包围。忽略这些外层结构,已导致经典暗晕模型在解释观测和结构形成方面遇到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尝试通过重新定义暗晕边界来改进模型。
本次报告,报告人将介绍他们团队近期提出的耗竭半径(depletion radius)这一新颖且基本的暗晕边界,它源自暗晕增长的宏观物理过程。报告人将展示耗竭半径不仅是研究暗晕演化的重要物理量,也为构建大尺度结构的暗晕模型提供了一个清晰且自然的几何边界,更重要的是,能够系统性地克服经典暗晕模型的主要局限。报告人还将展示我们对银河系暗晕以及 DESI 星系团样本中耗竭半径的观测测量结果。
报告人简介:韩家信,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副教授。他于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于2013年在上海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英国杜伦大学的计算宇宙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Cosmology)和日本东京大学的Kavli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Kavli IPMU)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8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宇宙中暗物质分布的计算和观测研究,特别是在晕与亚晕尺度上的结构,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值模拟、动力学建模、引力透镜以及间接探测等。他目前还牵头开展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的宇宙学数值模拟项目(九天模拟)。其研究工作曾获欧盟玛丽·居里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以及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多项资助。